行業資訊
中國大陸首個國家公園探尋生態與民生平衡之路
作者:繆超 來源:中國新聞網
六月,香格里拉迎來旅游旺季。59歲的藏民都杰七林在忙碌中度過冬季森林防火期后,又轉入了夏季旅游看護期。
都杰七林家住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洛茸村,這個傳統藏族村莊坐落在中國大陸首個國家公園(試點區)——普達措國家公園之內,村民以牧牛放馬、種青稞麻莖為生。都杰七林曾是農牧民、伐木人、獵人、牽馬導游,如今是農牧民和生態護林員。
30年前,在都杰七林年輕時,迪慶州發展依靠“木頭經濟”,天然林采伐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一度高達80%。洛茸村與其他藏族村莊一樣,伐木、捕獵,靠山吃山。“過去砍樹賣木材、打獵售野味,一年忙到頭,過個年還要向親戚借錢買糖和酒。”都杰七林告訴記者。
1998年,中國做出長江上游天然林禁伐、限伐決定,遏制住迪慶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。洛茸村村民的收入也受到一定影響??蓵r間不久,2000年,香格里拉旅游業興起,對游客開放屬都湖、碧塔海兩個景點,都杰七林和村民們將自家的牧馬牽出,裝上馬鞍,向旅游業進發。“當時我靠‘牽馬游’,每月可收入3000元(人民幣,下同)。”都杰七林說。
“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普達措,世居在里面的村民紛紛牽著馬匹,載著游客在濕地、草甸、森林里游玩,一些村民在草地上擺攤賣燒烤、零食和土特產。”普達措國家公園管理局保護科原科長丁文東告訴記者。
旅游似乎給村民帶來了可觀收入,卻是以破壞草甸、污染湖水、侵擾森林為代價。丁文東說,“馬匹對草地過度啃食,野草沒了,村民就拉飼料進來,近千匹馬的吃喝拉撒也都進來了,嚴重影響屬都湖、碧塔海水質。它們還載著游客在林中亂竄。”
普達措國家公園地處世界自然遺產“三江并流”核心區域,以高山湖泊、雪山草甸、峽谷溪流、原始森林、地質遺跡為主,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、景觀多樣性、文化多樣性,保護價值和展示價值極高。
2005年,迪慶州依托碧塔海云南省級自然保護區,整合屬都湖和尼汝區域,引入國際上通行的國家公園理念,在中國大陸率先進行國家公園建設試點。丁文東說,“目的就是改變粗放旅游模式,尋求發展與保護生態之間的平衡。”
次年,迪慶州按照“政府主導、保護優先、特許經營、社區共榮、社會監督”的原則,開始了國家公園管理方式的嘗試,設立嚴格保護區、生態保育區、游憩展示區、傳統利用區。
“牽馬游、燒烤攤等被取消,但也要考慮村民生計。”丁文東說,村民退出景區內的燒烤、擺攤、騎馬等經營活動后,由特許經營公司對公園涉及的各村村民總計3696人按不同標準進行生態反哺。近10年來,反哺資金達1.5億元。
都杰七林告訴記者,他們家一年可領到反哺資金5萬多元。
除生態反哺外,公園內的工作崗位亦優先聘請園內村民,目前周邊村民占員工總數的32%。都杰七林當上生態護林員,每月工資2000元;妻子輪值當清潔工,每做一月也有2000元收入;再加上30頭牦牛、15畝地、采集野生菌,全家年收入近10萬元。
多年探索實踐,普達措國家公園試點區在建立國家公園體制、實現自然生態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上,闖出了一條由政府主導、企業社區共投共建共管共享的有效路徑。